在我小的時候,家門前有片公共設施保留地,長滿了不知名的野草(至少我從沒去查過那叫什麼
名字),人走進去會整個人消失在草叢裡面,就算是大人也一樣,據說這草地中有人看到錦蛇,也有人開車壓到雨傘節(後來據說變成蛇肉大餐去了,真是違法行
為),偶爾也會有小蛇跑到家裡面來弄得雞飛狗跳(雖然家裡沒雞沒狗)。
某年我爸和鄰居看到附近鄰居在草地上開菜園,也一起搞了個小小的菜園,不過幾年之後就又懶得種了,於是草又開始侵占菜園,只留下最靠近路邊的一顆釋迦樹和樹下的一叢百合花。
後
來又不知道是誰(好像又是我老子)把鋪路的柏油蓋在菜園上,讓草長不起來,而鄰居也在另一邊用水泥作了同樣的事情,結果釋迦樹就這樣被柏油和水泥夾攻,只
剩下一點點空間可以讓水滲透,但老釋迦樹沒有認輸,雖然大部分時候看起來都是一副快死的樣子,但每年都還是會長出釋迦來。長出來的釋迦不大,最大的也不會
比小孩子的手大,外層更常常覆蓋著一層黑色的怪東西,如果是在菜市場看到這種「又瘦又黑」的貨色,大概所有人都不會想買吧。
但外表沒有經濟效益,
內容卻相當驚人,這棵老釋迦樹結果不多(一年大約十幾個),子也很大,果肉很少,但相當的甜,加上濃郁的香味,只要吃一顆就會讓人有「吃了釋迦」的滿足
感,這樣的口福在草地被完全鋪上柏油之後就無緣得見了,老釋迦樹被一個認識的人拖走,據說要移植,但從此下落不明。
之後吃買來的釋迦,例如那種大得莫名其妙的台東釋迦,總覺得味道比起自家種的差了很多,雖然很大,但太大的釋迦反而吃得有點厭,水分多、甜度不及、而且有種隱約的酸味…這當然不是說台東釋迦不好吃,只是比起印象中的釋迦,還是差了一點。
後來我才知道,我們那棵被虐待的老釋迦樹,原來是在不知不覺之間被施行了「永田農法」。
永田農法是日本人永田照喜治所發展出來的農耕方法,又稱為斷食農法、斯巴達農法、綠健農法等,而這個農法的關鍵除了不使用農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用最少量的水和化肥,來把植物的生命力「逼」出來。
自然農法也是類似的模式,雖然各家農法都有些不同,但大多數是強調土地與植物的生命力,不使用農藥與化肥(永田農法會使用少量化肥),頂多使用綠肥(在休耕期間種植田青之類的豆科植物固氮當肥料)或少量有機肥。
自然農法也強調利用生物的食物鏈來防治害蟲,像台糖也有販賣專門製造優曇婆羅花的草蛉卵,不過生物防治法在台灣仍舊不是主流,台灣的農民還是習慣聽農會和農藥公司的話,大把大把的灑無謂的農藥。
而這樣的搞法現在也開始出現反動,人只有生病的時候才需要吃藥,植物何嘗不是如此,在沒有病蟲害的情況下大灑農藥根本就只是在下毒而已,因此「只有在必要時使用最低限度農藥與肥料」的減農藥農法就出現了。
對於農業來說,完全不使用農藥是很難的,因為那代表農友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在除蟲除草的傳統工序上,在這種農業人口老化的時代根本不可能要求這些老先生老太太天天蹲在大太陽底下鋤禾日當午(虐待老人啊!)。
而減農藥農法的優點就在於農藥與肥料用量較少,種植出來的作物相對一般大灑農藥肥料的作物安全,卻又能兼顧到人工的減少,因此減農藥農法是比較能夠推行的策略。
但為什麼這些安全性較高的農耕方法沒有成為主流?
第一個問題就在於農民的心態,
大部分農民還是習慣聽從農會與農藥肥料公司的指示,即使明知這些農藥是不必要的,濃度有時也太高。而上述的幾種農法都有相同的缺陷,就是單位產值會低於一
般大灑農藥肥料的田,如果農會對一般種植方式與安全種植方式作物的收購價一樣的話,那一般種植方式種出來的作物就會讓農民賺比較多的錢--即使種的人自己
不敢吃。(我外公就不敢拿自己田裡種的菜去吃,要自己吃的都種在另一片不用農藥的地上…)
第二個問題在顧客、也就是我們的心態,
大部分人去買農產品的時候,都會挑外表好看的買,至於那種分叉的紅蘿蔔、表面黑黑的釋迦、有蟲啃過的蔬菜、彎得像新月的小黃瓜,許多人都不想買,但這些外
表不好看的農產品其實比較接近植物的天然狀態,只是因為顧客的眼光有問題,使得這些天然的作物反而比較賣不出去,既然沒有經濟價值,農民自然也不會想種來
賠錢。
結果,現在想吃真正安全的蔬果,只能自己種………..
順便一提
市面上蛋黃很深,很濃的「有機蛋」
也只是餵維生素A的結果
真正雞農在吃的蛋也是另外養…
順便二提
選雞蛋要選尖一點的蛋,生過大病的雞下的蛋會圓圓的
…真是病態的社會!!
我有客戶是雞農,百分之兩百正確
版主回覆:(06/11/2011 01:13:33 AM)
有搞飛機的蛋…
農民也未必是聽農藥公司跟農會的話才灑農藥,
他們也是會自己評量, 選出最省事的做法~
例如說某些已被禁用的農藥他們就很懷念呀XD
醋錫殺滅丹這東西很多農民很懷念阿,殺草神丹XD
版主回覆:(08/31/2009 09:01:19 AM)
連人也能殺…
我是學弟,農學院在蘭潭校區。
另外,上過植物生理學了解到農藥的威力就覺得人類真是慘忍…
巴拉刈,觸殺型殺草劑,接觸植物葉表即打斷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環節,讓植物餓死!
年年春,系統型殺草劑,屬於慢速型,讓植物整株吸收,讓他病入膏肓!
有過在夏天往山坡看過去卻會讓人以為是秋天的經驗(汗
版主回覆:(08/31/2009 09:01:40 AM)
植生我以前也修過
不過我們王老大除了長相像流氓以外也是裸藻的行家
所以我們好像一直在觀察裸藻…
幾個月前農委會因為大園這的農民靠么農藥殺不死福壽螺
所以建議養合鸭來幫忙
電視上就見農民直接說那沒用拉
只不斷的要求要更強效的藥
版主回覆:(08/31/2009 09:02:57 AM)
鴨耕農法啊…
這種耕作方法不能用太多農藥,不然連鴨子都會掛掉…XD
農民不求長進的話,有多少農法也沒屁用…..
說起來
屏東的黑金剛蓮霧也是這麼回事不是麼…
台灣農民不是不求長進,而是整個農民階層沒有換血…一堆早就不該算在勞動人口裡的阿公阿媽還在與天公伯賭博…他們所受的教育跟你們這些人差了不知N個世代,有心情在這邊譙農民,為何不先去弄清楚農民缺乏的是甚麼?
缺乏完整產銷通路、沒有新設備的輔助、各自打拚的零散農戶…這些問題才是根本。不先解決這個吹再多自然農業也只是空廢氣力 = =
同意7樓的看法。
相較於美國人花錢利用高科技來幫助農業(所以歐洲人也一天到晚不爽,美國用政府力量造成了不公平的貿易競爭),連農產品的通路都已經事先經過國家權力的規畫。我們這邊的政府,對農業政策,只不過是維持現狀,從來就沒想要做得更積極點。
不過拿老美來做例子是有點不公平,因為美國農民都是「大財閥」,我們的農民是小農…
腦袋繞著水稻轉
2014年12月29日 東森新聞雲 作者:【文青別鬼扯】戰鬥團隊
關心台灣農業的人都知道,這兩天休耕的問題吵得沸沸揚揚。經濟部旱災應變小組決議,明年度桃竹及嘉南(嘉義、白水溪)灌區第一期稻作停灌休耕。這項決定公布後,馬上就有前立委在FB痛罵:休耕等於是強迫農民放無薪假。然後還有一堆愛農文青也加入討論,抱怨:政府休耕就是要讓大家沒台灣米吃,大家得吃進口越南米。後來FB就哀鴻遍野、X聲連連。當然,鬼友們必定想知道【文青別鬼扯】戰鬥團隊的對此事的看法。我們的想法很簡單:一群人只會圍繞在稻米問題上打轉,在農地休耕前,他們或許該先休腦比較好。
先說農民權益問題吧。文青啊,看得懂的人都知道,「85,000」這個數字絕對不是隨便亂喊的。通常休耕一期的補助是45,000元,每公頃水田的收益則約7 – 8萬左右。「85,000」的意思就是:拍謝啦,我們政府不放水給你種田了,但也不會虧欠到你啦。我們就事論事:農民有損失嗎?NO!不過,吃虧的人還是有的。包括承租農地種稻的實際耕作者、秧苗業者、代耕業者等,這些才是實際的受害者。
至於文青所吵的台灣人沒米吃、糧食自給率問題。拜託喔,公糧倉庫存糧還有70萬公噸,足夠台灣約當八個月的供應量。這些米因為公糧收購政策牽動的選票利益,難以推陳出新,每隔兩年就得打成飼料米賤賣標售。處理公糧飼料米甚至成為不肖糧商用來A錢的手段。台灣現在的問題不是米不夠,而是米太多。文青啊,傻傻地在FB上轉文說沒米吃,只會被人看穿手腳啦。
既然政府有補助,農民沒虧到;公糧剩太多,國人沒餓到。請問:此次問題的癥結點到底在哪?很簡單,問題就在於:大家滿腦子都是米米米米米。好像台灣除了種米,大家就沒其他想法了。
現今極端氣候已屬常態,水資源愈加珍貴。在有限的水資源下,我們是否還要以水稻作為最重要的農作物?但現階段無論是無腦的顢頇官員或無腦的愛農文青,雙方都在水稻問題上打轉。想限水的官員,就拿水稻開刀;整天口口聲聲愛農業的文青,也把水稻當成標的物;雙方因此在水稻問題上開戰。問題是:台灣稻米已經生產過剩了啊,今年甚至又出現爆倉問題;你們還在稻米的問題上吵來吵去,會不會太好笑?至於稻米為何會多成這樣,甚至成為大家吵架的焦點?這當然要去問偉大的農政單位囉。
台灣的糧食政策,數十年來就堅持在稻米上不斷地轉啊轉啊轉,比七彩霓虹燈還會轉。那些糧政官員的腦袋不但轉不回來,還把稻米轉成具有高度神聖政治意涵的作物。
文青啊,農官啊,台灣的農地資源有限,農地究竟該如何使用?上頭該種啥作物?顯然得精心策劃。同樣的,既然農地是隸屬於全民的寶貴資產,我們更不該放任隨便亂種。農地經營必須走向區位管理,各區位該種植何種作物以符合經濟規模效益,才是未來台灣農地資源管理應走的方向。
文青啊,農業很重要,我們也歡迎你們來愛農業,但就默默地愛就好,免得鬧出「愛在菜花蔓延時」的悲劇。